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指示精神,贯彻省委“两个确保”和省政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精神,河南省农业农村厅通过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原料基地),立足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有新担当、新作为。
原料基地是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技术标准,并经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为绿色食品加工或养殖企业提供原料或饲料,实现保护环境,确保产量,提高质量,增效增收。
从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获悉,目前全省批准并创建64个原料基地,占全国原料基地个数的8.5%,跻身第一方阵;河南创建总面积达到1539万亩,标志着全省超13%的耕地、16%的基本农田、20%的高标准农田将实现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涉及17个省辖市、61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总数的60%。原料基地展现应有担当,走出了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和产品品牌化“六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原料难”,制约绿色食品转型升级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小麦面积产量全国第一,生猪、蛋、奶、蔬果、食用菌等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为全国提供了1/2火腿肠、1/3方便面、1/4的馒头、70%的速冻水饺,农产品加工走在前列。原料基地是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车间”。河南将创建原料基地的目标定位统一到推进全省绿色食品转型升级发展上。
原料基地是绿色食品加工原料和养殖饲料的可靠来源,是农产品加工业和畜禽水产养殖业发展绿色食品的基础。在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中,加工产品数仅占30%,其中深加工品仅占4.7%,与农产品加工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养殖产品数仅占3.14%,与养殖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基地建设滞后,将无法满足绿色转型中加工业及养殖业对原料(饲料)的需求,被迫成为原料“外购”大省。
谋全局,解难题。通过创建基地,实现绿色食品转型升级,壮大河南绿色食品队伍,向原料输出大省转变。
统筹谋划,下好下活一盘棋
原料基地创建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事业,包括创建、验收、续报与监管等内容。
以战略眼光全局谋划,下好下活一盘棋。一方面,高位推动,上下联动,凝聚合力;另一方面,利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在高标准基础设施上实现产品“高质量”。
2020年,省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全省创建50个原料基地的要求。原料基地创建推进难点、重点在基层。省农业农村厅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成立由厅长任组长的河南省推进绿色食品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印发《河南省2020年推进绿色食品发展实施方案》《河南省加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与管理的意见》,明确省辖市目标任务,让县乡两级政府和市县部门职责更明确。
标准引领,交出高质量发展硬答卷
强化“答卷意识”,以实干托底。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的创建,需要一套高标准引领。
根据《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要求,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已实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基地+企业+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具备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生产管理模式。
规模化、标准化交出“高质量”硬答卷。通过采取流转或托管的方式,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连片,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统一开展耕、种、防、收等生产服务,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了新路径,最大限度发挥了原料基地带动作用。
全链发展,促产业素质和原料效益提升
放眼全省,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质量建设增速不断加快。绿色新发展理念下,原料基地创建成效明显。高标准农田上实现了产品高质量,基地创建前、中、后期的把关,让农业增产增效,全链效益显着提升。
农业龙头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基地生产的原料发展绿色食品,逐步成为绿色食品原料销售的主力军,向辖区外拓展原料销售渠道,实现农企对接,提升基地产业素质和原料效益。茅台、郎酒、鲁花、克明面业……知名企业纷纷落地河南或签订原料供应协议。全省原料基地已对接企业近400家、对接面积约1000万亩,构建了创建原料基地的“河南样本”。“中国花生之都”正阳,通过56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成功创建,吸引了鲁花、君乐宝建厂,开启花生油、花生饮料、花生蛋白、花生保健食品等深加工的正阳花生百亿级产业集群。花生秸秆饲养奶羊、湖羊,粪便生产有机肥还田,花生壳种植食用菌……将一粒花生“吃干榨尽”,实现拉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建立销售链的全链发展强农模式。逐步形成了数量向质量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向标准化生产转变,原料输入大省向输出大省转变,普通农产品原料向绿色食品原料转变。原料基地的深度“答卷”还在书写,绿色画卷已徐徐展开,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正加速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