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室的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里,董文召带着科研人员正在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计量、观察、记录,不时探讨交流。
在花生育种培养间,实验台架子上整齐地摆满了透明的小瓶子,每个瓶子里都有一株嫩绿的花生苗。“这些花生幼苗需经过各项实验观察,通过分析其性状,从中选育花生新品种。”董文召告诉记者。
董文召是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室主任、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25年来,董文召专注做一件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25年来,董文召和所在科研团队育成花生新品种42个,推广种植面积近亿亩。
“我是在豫西农村长大的,从小就和田地打交道。”董文召说,“儿时父辈们在农田里辛苦耕作,然而花生产量和品质却一直不高,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提高花生品质,这个问题终日萦绕在我的脑中。”大学毕业后,董文召来到省农科院工作,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先后到商丘、周口、新乡的农村乡镇,当了一名技术员,一干就是8年。
其间,董文召和科研团队全力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挖掘利用早熟种质、扩大亲本遗传差异、晚播早收增压选择”等早熟育种核心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花生早熟与丰产、早熟与大果等性状之间的矛盾,使丰产与早熟性状得到同步提升。
“我参与育成的豫花7号、8号、11号等花生品种,125天内就能成熟,豫花14号、豫花9327等花生品种在110天内成熟,这为麦垄套种和麦后直播提供了品种支撑,使小麦、花生一年两熟成为主导种植模式,对破解粮油争地矛盾、促进河南花生产业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董文召说。作为主要完成人,他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花生以油用为主,传统花生品种含油量却普遍较低。”董文召说,为了提高花生含油量,他和科研团队制定了早熟、高产前提下的高油育种阶梯改良策略,创新了早熟、高产、高油育种技术体系,相继育成了13个含油量超过55%的高油品种。“豫花15号和远杂9102的含油量分别达到56.25%和57.4%,每亩产油量比普通品种增加15公斤以上。”
围绕生产和市场需要,董文召和团队开始培育高油酸品种。经过不懈努力,育成高油酸花生品种5个,其中豫花37号、豫花65号等优质高油酸花生品种已成为河南主推品种,不仅提升了河南花生的市场竞争力,还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2012年,董文召担任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带领技术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在新品种选育、花生全程机械化研究、绿色防控、栽培技术集成、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为河南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自2012年以来,花生新品种、新技术在我省得到快速推广应用,种植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按亩增产20公斤计算,可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
“花生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到花生从育种、发芽、生长到结果,内心时时充满着喜悦和希望。”董文召说,要真正把花生做成“长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