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国平煤神马宣布,历时17年的对位芳纶项目研发成功,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备产业化的各项条件。此前,对位芳纶生产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国、日本、韩国等个别国家的少数企业手里。
11月26日,年产10000吨对位芳纶项目一期工程启动仪式举行,项目正式落户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从意向落地到具备项目启动条件,仅用时55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教育科技创新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走稳走好良好生态激发创新活力、优秀人才集聚创新动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实现人才、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互促互进。
优化环境 营造创新好生态
抓住人才,就抓住了创新的制高点;抓住创新,就抓住了牵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全局的“牛鼻子”。市委书记张雷明明确提出,要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近两年来,我市出台了《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奖励措施,完善了“1+N”政策支持体系,助力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变化最大的,当属我市对创新产业和人才的扶持政策,变“大水漫灌”的科技资金资助方式为“精准滴灌”。探索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攻关制度,用市场“赛马”和竞争机制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目前,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的活力在人才。我市坚持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探索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开展鹰才鹰商寻访大行动,以浓浓的乡情、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质的政策服务、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项目返乡,共同写好鹰城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石龙区人翟鲲鹏是一名85后,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材料专业。回平后瞄准前沿产业创办了河南国碳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并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本着聚才共赢的目标,翟鲲鹏还帮新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引进了国内知名锂电池企业。
受家乡化工产业资源优势吸引,理学博士宋伟红2021年10月回平注册了纳芯微电子(河南)有限公司,致力于高端电子专用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主要服务于芯片制造、面板生产以及精密光学等高端制造业。今年9月14日,平顶山学院与纳芯微电子(河南)有限公司芯片制造专用材料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这是我市第一家高科技校企共建实验室,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将为芯片用高端专用材料的自研国产化贡献力量。
构建平台 打造聚才“大舞台”
自古良禽择木栖。
为让更多优秀人才人居其位、才尽其用,我市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大势,加快构筑“定位清晰、梯次支撑、衔接有序”的创新平台体系和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建设,以优质平台集聚优秀人才,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人才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放眼全市,市政府与河南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平顶山学院创新开展书记校长百企行活动,与高新区、新华区、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等多地政府和企业联合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就业基地;推动平高集团与大连交通大学共建平高大连交大轨道电气技术研究院;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炼焦煤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创新平台建设顺利;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河南真实生物公司分别牵头组建河南尼龙产业研究院、现代医药研究院;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组建2家国际实验室;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验室、“鹰城智慧岛”正在积极筹建······我市今年获批新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1家,省级产业研究院2家。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创新平台732家,成立天通电力、尼龙科技、宇通汽车等8个产业学院,建设全国首个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了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
创新平台离不开人才。我市坚持以“抓人才、强创新、促发展”攻坚突破行动为统领,利用双向技术转移、组建科研飞地等形式,引导、鼓励中国平煤神马、平高集团相关企业全面加强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中科院理化所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柔性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团队),实现技术创新与科研人才和科研团队的良性互动,以人才“联合舰队”集聚发展“第一资源”。
我市支持河南真实生物有限公司1800万元,引进美国药物专家杜锦发团队,研发的我省首个一类新药阿兹夫定,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并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并于8月2日在我市正式投产。
支持中国平煤神马1500万元,依托上海联合研发中心,柔性引进上海交大的工程塑料改性等6个专业研发团队,在己二酸绿色新工艺等12个领域联合攻关。
支持平高集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深度合作,自2018年以来,平高集团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高校已联合完成50多个创新项目、联合申报并获批国家级课题、项目8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4亿元。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截至目前,我市已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1个,在全市各类人才40余万人中,院士领衔的各类领军人才2200多人。中国平煤神马张建国、平高集团钟建英、神鹰化工吴秀云分别当选中原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填补了我市历史空白。
产才融合 筑牢发展“硬支撑”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我市深入推进产才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聚力搭建产业创新平台、人才联盟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人才飞地”平台,发挥人才智力支撑产业、项目发展和重大产业、项目集聚人才的互补作用,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不断筑牢“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的坚实支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省委书记楼阳生“推动‘五链’深度耦合”的工作要求,我市立足实际,围绕尼龙新材料、特高压电气装备和人造石墨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创新链条,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工程,建设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作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顶山经验”在全国推广。
依托尼龙产业研发平台,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等11家高校院所与我市尼龙骨干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了柔性引才与协同攻关双突破。目前,我市已从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11家高校院所柔性引才36名,高性能聚酯与聚酰胺66工业丝等一批原创成果实现规模化应用。
实施产学研耦合工程,推进“名企+名校”协同创新发展,打造“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模式,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河南城建学院设立尼龙产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学院设立平煤神马学院,定向培养尼龙化工专门人才,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合作,实施国家重点研发、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创新项目46个,实现尼龙产业链咽喉己二腈技术国产化破冰,高品质己二酸工艺迭代获得产业首个国际专利,开发出世界首批132毫米厚特种临氢铬钼钢······
实施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工程,深化科研管理“三评”改革,探索“科技成果转让+科学家分成”体制,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鼓励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企业,让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让各类人才能受益、有价值。
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支撑发展。历经实践检验,我市在人才、创新、发展三者之间,已探索走出了一条融合新路径,鹰城大地创新涌动、人才聚集,这座昔日“老煤城”正活力迸发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