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和《河南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1月29日
河南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2017-2020年)
为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发〔2017〕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我省是种养业大省,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全省小麦、花生、食用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肉蛋奶产量分别位居第二、第一和第四位,水果、蔬菜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干果、木本油料、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3.5%。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8%,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64%,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着提升。种养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体上看,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种养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突出表现在:我省种养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种养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依然不强;种养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种养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推进种养业转型升级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以下简称“四优”)为重点,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以下简称“四化”)为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调结构、提品质、转动能、促融合、强带动、创品牌,推进我省种养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实现由种养业大省向种养业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在正确处理粮食产量和产能、增产和增收、生产和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各地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各地发展方向、发展重点。
2.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既要加强规划引导,开展试点示范,强化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3.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的作用,以培育新农民、推广新技术为重要抓手,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实现种养业由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4.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友好。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贯穿种养业转型升级全过程,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5.坚持协同推进,融合发展。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坚持加工带动,产销衔接,种养结合,协同推进,鼓励因地制宜、就地生产、就近供应,从产业链、供应链统筹谋划种养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产业绿色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左右,加工增值率提高到1∶3左右,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种养结合明显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把我省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优质林果基地。到2025年,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种养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位居全国前列。
三、重点任务
(一)调结构。
1.优质小麦发展行动。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开展优质小麦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创建,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选择一批自然条件适宜、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强的县(市、区),依靠基层政府和组织,发动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统一供种为抓手,推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整村、整乡甚至整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到2020年,努力打造50个单品种成方连片种植、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高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县,示范种植优质专用小麦500万亩,带动全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500万亩,其中,强筋小麦800万亩、弱筋小麦200万亩、中强筋小麦500万亩。到2025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000万亩左右。
空间布局: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优质小麦发展工作方案(2017—2018年)等五个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32号)要求,重点打造豫北、豫中东强筋小麦,豫中南和南阳盆地中强筋小麦和豫南沿淮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2.优质花生发展行动。创建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选择一批生产基础好、产业优势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县(市、区),积极推广高油品种,示范推广高油酸品种,加快推广新技术,开展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建设20个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的优质花生示范县,示范种植优质花生40万亩,带动全省发展优质花生2300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达到100万亩,花生食用加工比率达到40%以上。到2025年,优质花生面积发展到2500万亩左右,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占比达到30%左右,花生食用加工比率达到60%以上。
空间布局:按照豫政办〔2017〕32号文件要求,重点打造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豫西豫南豫西南小果花生生产基地。
3.优质草畜发展行动。实施肉牛、奶牛“双百万千亿”工程。发展优质肉牛。扩大产能,大力培育母牛繁育基地,实施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到2020年,新增肉牛100万头;大力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新建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栏位20万个。发展优质奶牛。支持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入股形式建设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增强自有奶源供应能力,示范带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到2020年,新增高品质生鲜乳100万吨。发展优质肉羊、奶山羊。建设肉羊育肥基地,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积极发展奶山羊特色养殖,建设优质羊奶生产基地。开展粮改饲试点,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在全省选择40-50个县,积极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到2020年,示范带动全省发展粮改饲500万亩,其中全株青贮玉米400万亩、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100万亩,满足新增100万头肉牛和现有100万头奶牛饲草需求。促进花生秸秆饲料化利用。完善花生秧等秸草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利用体系,优先满足优质肉牛和奶牛的饲草需求,不断提高花生秧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到2025年,全省粮改饲面积达到1000万亩,新增肉牛300万头,新增高品质生鲜乳300万吨,中高端牛肉产品比例达到30-40%,低温奶及高附加值乳品比例达到50-60%,草畜全产业链新增产值1000亿元。
空间布局: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2016〕87号)要求,重点在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地区实施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依托南阳、驻马店、焦作等十大肉牛产业化集群,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在沿黄区域、豫东和豫西南优势区域以及豫南奶业潜力区,建设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同时,巩固发展豫东肉羊传统优势产区,积极培育三山一滩肉羊新兴优势区,支持汝州坤元、郑州三木(上蔡)、濮阳汇源、鹤壁中鹤、内蒙古中羊(兰考)、长垣三阳(卢氏)建设肉羊育肥基地;在豫西、豫西南浅山丘陵地区建设优质羊奶生产基地;在平原农区、黄河滩区、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每年建设粮改饲试点县40-50个,支持巩义国富、荥阳极致、兰考国银等大型饲草料企业,大力推广紫花苜蓿、专用构树等饲草种植;在沿黄及黄河故道、豫西豫南豫西南花生主产区,每年选择3-5个花生种植大县,完善花生秧等秸草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利用体系,推进花生秧饲料化利用。
4.优质林果发展行动。加快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优势林果产区,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老园改造与新园建设相结合,在全省建设40个优质林果示范县,其中水果干果示范县10个、木本油料示范县5个、花卉苗木示范县4个、蔬菜示范县5个、食用菌示范县5个、茶叶示范县5个、中药材示范县6个。到2020年,全省水果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左右,苹果、桃、梨、葡萄优质果率达到80%左右;板栗、大枣、柿子等干果面积稳定在210万亩左右;油茶、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面积达到730万亩;花卉苗木达到370万亩;全省瓜菜面积稳定在3100万亩左右;食用菌产量达到580万吨;茶叶面积达到240万亩,无性系茶园占比达到40%以上;中药材面积达到200万亩。到2025年,木本油料面积达到900万亩,干果面积达到260万亩,花卉苗木面积达到500万亩,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生产能力继续保持稳定,产品品质和档次进一步提高。
空间布局:按照豫政办〔2017〕32号文件要求,着力打造豫西苹果,豫西南猕猴桃,豫南板栗,豫中东梨、桃,豫中、豫北枣等优质水果、干果产区;豫南油茶,伏牛山区太行山区核桃、伏牛山区太行山区黄淮海平原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产区;京广、陇海沿线城市蔬菜、花卉苗木优势产区;黄淮海平原、豫西北山区、南阳盆地、淮南区食用菌优势产区;大别山区、桐柏山区茶叶优势产区;伏牛山区、桐柏山区、焦作中药材优势产区。
5.优质专用玉米、优质水稻和油菜芝麻杂粮杂豆发展行动。积极推广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专用品种。积极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加快优质籼稻品种改良,积极推进“籼改粳”,加快“再生稻”品种选育推广应用。加快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力推广种植双低油菜、白芝麻等优质油料作物,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以及谷子、红薯、小杂豆等作物。
空间布局:在沿黄稻区推广优质粳稻品种,打造优质粳稻产业链;在信阳稻区积极推进“籼改粳”,加快发展“再生稻”。在豫南沿淮油料优势区,推广种植双低油菜、白芝麻等油料作物;在豫东、豫东南、南阳盆地等推广种植大豆,在豫西、豫西北丘陵旱区适应性推广种植杂粮杂豆;依托汝州巨龙、郸城金丹乳酸等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民种植加工专用玉米。
6.优质猪禽和优质水产品发展行动。稳定生猪存栏,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设施设备改造升级,依托双汇、牧原、雏鹰、正大等14家生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到2020年,双汇、牧原、雏鹰和正大4家企业出栏生猪3000万头,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发展优质家禽。适度发展白羽肉鸡,加快发展黄羽肉鸡,大力发展优质蛋鸡。依托华英、永达、正大、德青源等10家家禽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家禽养殖标准化建设,鼓励引导蛋鸡年存栏1万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升级,提高蛋鸡自动化叠层笼养养殖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生物安全隔离区,强化重大疫病防控,到2020年,德青源、正大、华英、永达年产优质鸡蛋30亿枚,出栏肉鸡(鸭)4.5亿只左右,实现产值300亿元左右,华英、永达出口创汇超过20亿元。发展优质水产品,支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
空间布局:在生猪养殖上,稳定和巩固黄淮地区和南阳盆地等传统优势区域,积极向豫西、豫南、豫北浅山丘陵区布局生产力;在家禽养殖上,在豫南、豫北地区建设肉禽生产基地,在豫北建设蛋禽生产基地;建设沿黄优质黄河鲤鱼产业带、豫南豫西南水库渔业产业集群和豫北名特水产品示范区。
7.特色养殖发展行动。加快发展黑猪、肉驴、绿壳蛋鸡、肉兔等特色养殖,加强原产地保种场建设,加强保种选育,扩大种群规模,建设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特色产品开发,促进精深加工,创建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家兔标准化养殖基地,推进兔肉出口及餐饮直营连锁加盟,满足市场高品质兔肉需求。发展标准化肉驴养殖和驴奶加工,推进种养结合,促进驴产业全链条发展。开展绿壳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蛋品精深加工,壮大产业规模。开展黑猪标准化养殖,打造种猪繁育、商品猪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黑猪产业。到2020年,阳光兔业、兰考华润五丰、卢氏昊豫、固始三高等特色养殖龙头企业,出栏商品兔500万只、黑猪250万头,驴存栏2万头、绿壳蛋鸡存栏600万只,实现产值100亿元。
产业布局:以济源阳光兔业为龙头,发展家兔标准化养殖;以兰考华润五丰、花麒牧业为龙头,发展标准化肉驴养殖和驴奶加工;以卢氏昊豫为龙头,推进绿壳蛋鸡产业化;以固始三高为龙头,推进黑猪全产业链开发。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林业厅、畜牧局。
(二)提品质。
1.绿色生产方式促进行动。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发展节水农业。在地下水过度利用区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加快节水品种推广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综合利用、防治并举。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产区,依托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县创建,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带动化肥减量增效;以水果、蔬菜、茶叶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加速有机肥推广使用,到2020年,创建10个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控,建设一批小麦、花生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区,培育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和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械;开展果菜茶全程绿色防控试点,集成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农膜区域性回收利用示范,全面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突出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作业方式和秸秆青贮利用方式,加大“五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2018年开始,连续3年在全省69个养殖大县选择一部分试点县,通过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大型沼气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相对完善的粪污处理、农用有机肥生产、沼液储运、输送管网等配套设施,打通粪污肥料化、能源化通道,就近就地消纳畜禽粪污,有效转化粪尿3.22亿吨,使全省75%的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逐步减少河流湖库投饵网箱养殖,防控水产养殖污染。
2.种养一体推进行动。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365bet体育网址_365系统维护不给提款怎么办_bet3365西甲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支持济源市、清丰县、长葛市、鹿邑县和黄泛区农场等示范市、县(场)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支持鹤壁市创建绿色畜牧业示范市,支持365bet体育网址_365系统维护不给提款怎么办_bet3365西甲、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濮阳市开展省级生态畜牧业示范市创建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开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建设。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按照生态承载容量,合理布局畜牧养殖场,推广365bet体育网址_365系统维护不给提款怎么办_bet3365西甲“千头猪百亩田”等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粮、菜、果、茶协同发展。推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利用畜禽粪便发展大型供气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推动将沼渣、沼液加工成适合种植的有机肥。加快构建种植业-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肥还田、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促进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开展水稻绿色生产,提高水稻品质,大力发展水稻综合种养,加快推广稻虾、稻鳅、稻鱼、稻蟹、稻鳖共作或连作模式,提升水稻种植综合效益,到2020年,全省水稻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100万亩。
3.产品精选分级行动。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要求,推行小麦、花生单品种收获、单品种收购和分级储藏、分级销售,推进优质优价。统筹利用粮食仓储设施资源,多渠道开发现有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用途,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粮食产后服务,为加工企业提供仓储保管服务,为期货市场提供交割服务,为“互联网+粮食”经营模式提供交割仓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粮食配送服务。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整合仓储设施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粮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促进粮食提质减损和农民增收。围绕差异化消费需求,大力推行果品、蔬菜、食用菌、茶叶等产后精选、分等分级、净化包装、分级销售,提升产品市场价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集成农产品储藏、烘干、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粮油烘储中心、果菜茶加工中心,提供优质高效的初加工“一条龙”服务;引导乳品加工企业扩大巴氏奶、酸奶等中高端奶制品生产。
4.冷链物流发展行动。健全冷链物流标准体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借鉴和参考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主动实行达标生产和提标创新。积极发展冷链多式联运,推动交通与冷链物流融合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果蔬优势产区在产地推行产品预冷;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与产地进行对接,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果蔬配送中心,推广果蔬运输全程温控技术;支持蛋鸡养殖企业建设低温储存设施,加快构建运输、分销、零售环节的全程冷链。支持乳品加工企业完善从生鲜乳生产运输到低温乳制品运输、分销、零售各个环节的全程冷链。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拥有多个区域冷链物流基地的全省冷链物流发展新格局。积极引进国内外从事冷链物流的大型企业,充分发挥航空港、中欧班列(郑州)、自贸试验区等各种优势资源的叠加效应,着力将我省打造成为现代物流的集散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
5.质量安全保障行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检体系,加快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协管员队伍。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依法推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投入品使用、包装标识、产品自检、质量追溯和问题产品召回等制度,严格实施农(兽)药良好生产和经营规范,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生产台账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强化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环节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健全“检打联动”机制,加大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销售病死动物、注水和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生鲜乳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为重点,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系统,完善信用档案记录,实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建设2000个省级追溯示范点,及时和商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接,逐步实现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建设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构建农产品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提高消费安全水平。加快质量安全县创建。每年选择15-20个县(市、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力争2020年左右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省级质量安全县标准,所有“菜篮子”大县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支持整市参加创建。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委、水利厅、林业厅、环保厅、畜牧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粮食局、质监局、工商局、省政府外侨办、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储粮河南分公司。
(三)转动能。
1.农业科研高地建设行动。抓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河南省生物育种中心建设,吸引全球育种资源、育种人才、育种平台集聚,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技术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制约“四优”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加快提升我省种养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种业高地。依托国家和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造小麦、花生、肉牛等育种、种养、加工、运销等全链条的技术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协同攻关研究、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为种养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平台建设,支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立育种实验室,到2020年,力争建设20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育种研发实验室。加强农业科研创新条件建设,支持我省国家级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四优”发展薄弱环节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2.良种选育推广行动。支持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种牛测定中心等农业科研院校和农技推广部门,开展“四优”新品种研发选育和示范推广。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支持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加快选育、引进、推广一批强筋、弱筋小麦新品种,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优良果树砧木、无病毒苗木和名特优稀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新品种;支持畜禽育种企业选育、推广畜禽优良品种,鼓励开展生猪、奶牛、肉牛、家禽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场内测定,逐步完善种畜禽测定体系,建设和完善夏南牛、南阳牛、泌阳驴、豫南黑猪、槐山羊、卢氏绿壳蛋鸡、固始鹅、河南斗鸡等地方畜禽品种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加强地方品种保护开发,支持进口优质肉牛、奶牛胚胎和荷斯坦奶牛良种,加快“皮南牛”“德南牛”等新品种培育推广步伐和优质奶牛奶公牛培育,到2020年,全省存栏优质种公牛达到400头,年提供冻精800万剂,全省规模奶牛养殖场DHI(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测定率达到60%以上,参测奶牛单产水平达到8吨以上;抓好全省400万亩小麦繁育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建设,整建制推进焦作市优质小麦育种基地建设,强化20个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和水平;加强果树良种苗木繁育、蔬菜集约化育苗、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优良苗木推广步伐。
3.农业资源管理和监管服务信息化建设行动。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信息服务支持系统。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开放合作的指导意见》(豫政〔2015〕64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17〕11号)要求,启动河南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发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逐步集成耕地地力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等信息化系统,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上图入库和农业大数据建设,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推进信息上图入库和电子化管理,实现种植信息的在线查询和服务;实施“互联网+”畜牧业建设项目,整合现有资源,建设畜牧业“互联网+”公共软硬件基础设施,构建河南省畜牧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收集、分析、应用系统;引导涉牧企业建设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畜牧养殖、投入品、加工、商务等系统,到2020年,建成河南畜牧业“互联网+”综合信息体系,畜产品和畜牧业投入品线上交易率达30%以上;依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加强数据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农兽药基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精准监测,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动涉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全省农业大数据集聚。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整省示范工程。构建信息进村入户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好益农信息社,形成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到2017年年底,建成运营37600个益农信息社,覆盖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到2018年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一村一家益农信息社。推广生产经营主体应用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移动APP终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示范工程,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手机APP服务终端,率先在全省100个“四优”发展示范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精准施肥,并逐步在全省推广。
4.农业物联网建设行动。按照豫政〔2015〕64号文件要求,建立省级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精准农业、食品安全、溯源服务、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农机精准作业示范、粮食仓储等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物联网在高效种养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示范区、设施农业和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开展生产过程实时监测、远程监测遥感、智能节水灌溉、飞机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精准化、可视化作业。引导具备较好基础的省辖市建设现代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10个“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和50个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建设新郑好想你、渑池鑫地牧业、临颍联泰、温县鑫合等国家数字农业试点。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新乡、许昌、鹤壁等地为重点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推进郑州、洛阳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启动精准农业等特色物联网产业园建设。
5.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行动。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示范单位创建,新建10个示范县和30家示范基地、企业,深化农商协作,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推动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利用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知名电商平台,推动肉制品、奶制品、水果干果、种苗花卉、蔬菜食用菌、茶叶等名特优农产品“线上”交易。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探索,培育本土化涉农电子商务平台。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林业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畜牧局、农机局、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
(四)促融合。
1.供应链构建行动。创新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面油肉乳果蔬制品企业和豫酒“五朵金花”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优势产区开展合作,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形式,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着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推进原料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鼓励承包农户采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融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把普通农民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各经营主体间通过订单、合同等契约方式,明确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流转土地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广“旅游+”“生态+”等模式,鼓励利用果园、菜园、茶园、牧场、林场、加工企业等,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体验、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双新双创”,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2.产销衔接行动。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引导加工企业、购销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产地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开展订单生产,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不断提高小麦、花生、肉牛、林果订单率,实现奶业订单全覆盖。鼓励发展农产品直销,推进水果干果、蔬菜食用菌、牛肉、牛奶等产品直接进批发市场、进超市、进社区。大力推广生鲜乳现制现售产加销一体化模式,鼓励引导奶牛养殖企业在学校设立生鲜乳现制现售饮品店,开发学生饮用奶市场。指导各地举办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推进产销衔接。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规范合同文本,强化企业与农户的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合同约定。
3.精深加工推进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各类技改、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项目,促进加工技术装备改造升级。以初加工产品产后减损、贮藏保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主,引进推广一批成熟适用的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委农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技厅、林业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文化厅、旅游局、畜牧局、工商局、粮食局、供销社。
(五)强带动。
1.龙头企业带动行动。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区域资源优势,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就近供应、就地生产,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壮大,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粮田、土地整治、粮棉油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与乡、镇、村合作发展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乡、镇、村。鼓励支持五得利、益海嘉里、中粮、克明面业等企业在全省1个50万亩方(滑县)、4个30万亩方(浚县、汤阴县安阳县片区、郾城区临颍县片区、唐河县宛城区片区)、19个10万亩方等2475个高标准粮田万亩方建设加工基地,鲁花、金龙鱼、福临门(中粮集团)、鹤壁淇花、星河油脂、益海粮油、富兰格生物、包公食品在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豫西豫南豫西南小果花生产区建设食用油和花生食品加工基地,雏鹰、双汇、正大、永达、大用、伊赛、科尔沁、牧原、华英、中鹤、恒都、花花牛、蒙牛、科迪、伊利等在肉牛、奶牛、生猪、家禽等主产区建设加工基地,天和农业、好想你、二仙坡绿色果业、生命果有机食品、津思味农业、龙潭茶油、世纪香食用菌等在优质林果优势区建设加工基地。
2.园区带动行动。建设16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正阳国家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平顶山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3个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内黄果蔬城升级改造,打造全省果蔬产销平台和品牌培育平台,通过市场实物交易、线上交易(包括电子结算、电子商务、拍卖等)带动实现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服务中心、科技交流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会展贸易中心等五大中心功能。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争取国家对各类园区的支持,发挥各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示范区,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高地。创新体制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发展联合体,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园区建设,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园区就业等共享园区建设收益。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林业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畜牧局、粮食局、扶贫办。
(六)创品牌。品牌培育行动。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贮藏运输、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形成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适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以“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为载体,以标准化菜(果)园、标准化茶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为重点,集中连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活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其中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到2020年,实现“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均递增6%以上,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0个、农业企业品牌20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500个。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支持各地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传统农耕文化,培育竞争力强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水稻和油菜芝麻杂粮杂豆、优质猪禽和优质水产品、特色养殖区域农产品品牌。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载体,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天然品牌化、区域性优势,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挖掘、培育、登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协同发展。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支持“三品一标”产品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展会,鼓励各地政府、行业协会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展销会、博览会、互联网等多渠道开展品牌推介。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等一批示范工程,提高供给质量。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引导我省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提升豫产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品牌权益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质量、信誉和形象。严格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加大对经营主体知识产权、品牌维护、品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商标、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完善打假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运营好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争取国家把我省确定为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永久会址,完善大会展览、交流、合作、品牌交易、品牌价值评估发布功能,推进我省农产品品牌大省建设,带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林业厅、科技厅、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委、畜牧局、农机局、粮食局、质监局、工商局、省政府外侨办、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成立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分产业设立工作推进办公室,负责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推进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部门协作,共同推动工作落实。要加强目标考核,定期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科技带动。推进农科教统筹服务。统筹农业、科研、教育、科技推广资源,重点围绕育种能力提升、绿色农业供应链(特别是冷链)建设、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品牌培育等任务,充分整合、有效利用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资源,主动适应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专业建设,强化平台搭建,推进模式创新,提升研发能力,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互配合、加强协作,形成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合力。加强农科教联动服务。加快构建农业科研、教育人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联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支持引导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分产业成立4个省级专家咨询组,加强产业发展咨询指导,并在示范县逐县成立专家指导组,包县开展技术指导。各地要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包村包户指导农民运用绿色技术。要利用示范基地、示范园、示范场、星创天地,开展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参观、观摩活动。
(三)完善经营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有序实施,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相关改革任务,探索总结适合我省不同区域的“三权”分置具体实现路径和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配套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农业产业政策结合、与脱贫攻坚政策结合,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地发挥在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育农业科技研发队伍。依托国家和省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调整完善现有小麦等11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新增建西甜瓜、茶叶、中药材、奶牛、肉羊、禽类、杂粮类、油料、特产杂果类(桑蚕、特色水果)、技术经济评价等10个产业技术体系,打造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的多层次育种、种养、加工、运销等全链条的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加快培育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推广服务能力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依托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农科教联动服务机制,大力培养农村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村实用人才,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着力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五)加强财政支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扶持方式,落实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和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高效种养业优势区域、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相关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六)强化金融保障。建立完善“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发挥农业保险政策导向作用,落实农业保险支持“四优四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示范县开展高保障小麦保险和高保障优质花生保险试点;在永城市等20个大灾保险试点县积极开展大灾保险业务,将50亩以上规模经营农户的地租成本纳入小麦保险和水稻保险保障范围,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御大灾风险能力。鼓励保险机构在中央和我省补贴险种保障水平基础上,通过商业附加险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各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应立足我省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对省辖市、县(市、区)支持当地优势农产品,出台专门的保险方案且本级保费补贴资金已作安排的,经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财政部门申请,省财政可分别按照市、县级财政拟到位保费50%和30%的比例,预拨省财政地方特色险以奖代补资金,次年清算。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促进优质小麦、玉米、红枣等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科学配置资源、实现优质优价;依托牧原、雏鹰等高标准规范化养殖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生猪期货交割仓库落户我省。
河南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2017-2020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发〔2017〕1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我省是农产品加工大省,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79家,实现营业收入2.33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9.16%。肉制品、面制品、油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五大食品产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的31.4%。肉类总产量69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生猪屠宰量1816万头,居全国第四位;面粉加工能力和产量居全国之首;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速冻食品占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的60%。但是,我省食品加工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突出表现在:食品加工企业与优质原料基地联接不紧密,自建联建优质基地占比低;农产品加工比重低,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2.5∶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3-4∶1的比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67%,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产业集中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占85%;精深加工占比低,精深加工仅占全部加工产业的20%;食品业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保障能力低。
(二)面临形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需要,优质、安全、绿色、健康、休闲食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为食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食品工业大省,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为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绿色食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提高附加值;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抢占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对加快由食品业大省向绿色食品强省跨越,对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建设现代制造业强省意义重大。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重点围绕肉、面、油、乳、果蔬五大行业,打造绿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提升,提高我省食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食品加工大省向绿色食品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优势产业基础为发展导向,实施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准确把握食品行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肉、面、乳、油、果蔬制品为主导产业的食品加工优势地位,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指导,务求实效。
2.坚持以补短板破瓶颈为问题导向,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着眼于食品行业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利益结构等深层次矛盾,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广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完善行业发展机制,促进产业链条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提质增效。
3.坚持以城乡居民需求为市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品质。根据消费升级需求,调优产品市场供给结构,减少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催生和培育新的市场需求,构建以食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生产消费结构,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
4.坚持以发展绿色食品业为目标导向,实施激励机制,完善措施。瞄准绿色食品业发展定位,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强化工作措施,构建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增强综合竞争力,合力推动食品行业向高端绿色智能融合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肉、面、油、乳、果蔬等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装备取得较大突破,行业整体水平显着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更加突出,满足城乡居民绿色食品消费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5∶1提高到3∶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67%提高到70%;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覆盖率达到30-40%。
肉类总产量达到820万吨,猪肉、牛羊肉、禽肉比重分别达到63%、17%、18%。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0%以上。到202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900万吨,猪肉、牛羊肉、禽肉比重分别达到60%、20%、18%,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70%以上。
小麦专用粉产量占全部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2%。
新增优质生鲜乳100万吨,新增乳品加工能力100万吨,乳制品产值超300亿元。
高油花生达到1000万亩,高油酸花生达到100万亩,绿色食品达标率70%,花生油用、花生食用加工率达到8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做强肉制品。
1.调整肉类结构。按照适当降低猪肉比重、增加牛羊肉比重、稳定禽肉比重思路,优化肉类结构,到202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820万吨,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63%、17%、18%。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0%以上。推进绿色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区域化布局,到2020年,基本形成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和豫西南肉牛、豫东豫北肉羊、豫北肉鸡、豫南水禽为主的绿色产业布局。
猪肉:稳定存栏,减少落后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重点发展60个生猪大县原料基地,以双汇、牧原、雏鹰、正大等十大生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重点,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和肉制品生产线,扩大发酵火腿、美式和西式肉制产品、冷鲜肉等中高端猪肉产品比例。到2020年,双汇、牧原、雏鹰、正大等大型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出栏生猪3000万头,双汇、众品、牧原、雏鹰、正大、伊赛、恒都、科尔沁、华英、大用、永达等企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全省打造40个生猪产业集群,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减少到100家左右,其中年屠宰生猪100万头以上的企业达到10个以上。
牛肉:围绕“清、鲜、专、全”四大特色,依托伊赛、恒都、科尔沁、新澳等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自繁自养、集中育肥等方式,发展国内优质品种肉牛,建立国内优质肉牛原料基地,大力发展调理牛排、火锅料理、方便菜、休闲系列等中高端牛肉产品。通过进口活牛或冷冻、冰鲜牛肉等方式拓展优质牛肉供给渠道,重点推动恒都澳牛精深加工项目、科尔沁熟食品加工生产线项目、伊赛2万吨清真牛肉熟食制品生产线项目实施,大幅提高精细分割牛肉比例,升级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档次。通过自建、收购、合作等方式建立海外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基地3—5个,解决屠宰加工牛肉原料短缺、品质单一等突出问题。到2020年,新增优质肉牛100万头,带动全省中高端牛肉产品比例达到30-40%,满足市场高端化需求。
羊肉: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依托,提高肉羊养殖、屠宰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重点支持濮阳汇源、卢氏三阳、上蔡三木、汝州坤元、鹤壁中鹤、兰考中阳等肉羊企业集群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河南汇源、鹤壁中鹤、郑州三木、汝州坤元肉羊屠宰加工、物流配送、休闲观光、餐饮、社区便利店网络建设,推进肉羊分级分类和屠宰副产品综合利用,补齐肉羊行业发展短板。加快南阳健羊、新乡中荷奶山羊生产加工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全链条、一体化的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到2020年,建成年出栏100万只以上肉羊标准化养殖企业5家以上、年出栏50万只以上肉羊标准化养殖企业10家以上,把我省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肉羊规模养殖大省。
禽肉:加快发展黄羽肉鸡、适度发展白羽肉鸡、大力发展优质蛋鸡。以华英、大用、永达、双汇万中、正大、德青源、禾丰等十大家禽产业化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肉禽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鼓励德青源、正大、广东温氏加快建设加工生产线,培育蛋品和肉品深加工企业。鼓励华英、永达等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增加花色品种,开发航空、高铁等专用食品,扩大麦当劳、肯德基等禽肉专供产品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规模。到2020年,德青源、正大、华英、永达年产优质鸡蛋30亿枚,出栏肉鸡(鸭)4.5亿只左右,实现产值300亿元左右,华英、永达出口创汇超过20亿元。
特色肉:围绕淮南猪、豫南黑猪和南阳黄牛、泌阳夏南牛、郏县红牛、泌阳驴、周口槐山羊、固始鸡、正阳三黄鸡、淅川乌骨鸡、济源阳光兔等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建设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强化品种保护,加快黑猪、肉驴、绿壳蛋鸡、肉兔等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以济源阳光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家兔标准化养殖基地,推进兔肉出口,发展餐饮直营连锁店,满足市场高品质兔肉需求。以兰考华润五丰、花麒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标准化肉驴养殖,推进种养结合,促进驴产业全链条发展。以卢氏昊豫为重点,大力实施卢氏绿壳蛋鸡产业化工程,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蛋品精深加工,壮大产业规模。以固始三高为重点,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打造集种猪繁育、商品猪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黑猪产业化开发产业链。到2020年,济源阳光兔业、兰考华润五丰、卢氏昊豫、固始三高等特色养殖龙头企业,出栏商品兔500万只、黑猪250万头,驴存栏2万头、绿壳蛋鸡存栏600万只,实现产值100亿元。
2.发展高端产品。科学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绿色技术,发展精深加工高端产品。应用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在继续保持冷冻肉制品、精细分割制品、熟肉制品、火腿肠、休闲肉制品等国内肉制品市场优势的同时,减少高温肉制品供应,增加低温肉制品供应,生产低脂肪、高蛋白、低热量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均衡、易消化、色香味俱佳的发酵肉制品、酱卤制品、功能性复合肉制品和重组肉制品等新型健康肉制品,引领新兴消费。支持永达道口烧鸡、华英鸭、恒都夏南牛、豫南黑猪、固始三黄鸡、肉兔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质肉制品企业发展高端加工产品。到2020年,低温、调理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0%以上。支持众品鲜易网、雏鹰新融农牧、神州牧易等产业互联网做大做强。鼓励双汇、众品、雏鹰等企业建立品牌保护体系,稳步提高品牌影响力;支持永达道口烧鸡、华英鸭、恒都夏南牛、豫南黑猪等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争创中国着名商标。到2020年,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3.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培育双汇、众品、雏鹰、牧原等生猪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培育伊赛、恒都、科尔沁等肉牛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培育华英、大用、永达等禽类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培育汇源、三阳、三木、坤元、中鹤、中阳等肉羊企业产业集群,采取基地自建、联建、订单、合作等方式,建立来源稳定、过程可控、质量优质的绿色养殖基地,屠宰畜禽自控率达到80%以上,扩大精细加工生产规模,拓展直营直销、专卖、电商、私人订制等销售形式,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引领畜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畜牧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
(二)做优面制品。
1.加快专用面粉发展。着力开发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等食品以及保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支持新乡五得利、新良粮油、郑州金苑面业、驻马店大程粮油、一加一面业等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优质面粉、全麦粉、高档专用面粉和功能性面粉,重点支持日处理能力500吨以上的预拌粉加工项目。支持驻马店市天方生物、淇县飞天农业、汝州巨龙生物等发展小麦淀粉、小麦胚、抗性淀粉、抗性糊精、谷朊粉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支持一批大中型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支持一批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采用封闭式生产车间生产纯净粉。
2.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面制品大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小麦产区集中,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面制品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倒逼高能耗、规模小、层次低、粗放式的落后加工产能退出。依托豫北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以新乡五得利、克明面业、新良粮油、益海嘉里、银龙专用粉、恒诚面业、康迪粉业、金粒麦业、中鹤、辛安面业、安良面粉、博爱农场、伍钰泉面业、三星面粉、向荣面粉等企业为龙头,扩大优质面粉、专用粉加工规模。依托豫中东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以金苑面业、天地人面粉、博大面业、豫粮粮食、天源面业、天丰面业、百分食品、商丘五得利、诚实人、奥威特食品、豫鹰面业、辉华面业、雪荣面粉、华星粉业、汇丰面粉、金源面粉、华冠面粉等企业为龙头,扩大优质面粉加工规模。依托豫南沿淮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以金豫南面粉、裕丰粮业、健民粮业等企业为龙头,扩大专用粉加工规模。依托豫中和南阳盆地等优质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以大程粮油、一加一面粉、久久面业、百缘面业、中粮面业(漯河)、金龙面业、南街村等企业为龙头,扩大优质面粉、专用粉加工规模。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小麦传统制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专用粉产品占全省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由5.1%提高到12%。
3.丰富主食加工产品。推进米、面、玉米、杂粮杂豆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着力扩大速冻米面食品规模,改造建设一批规范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大型主食生产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支持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科迪食品、亚特兰食品、白象食品、兴泰科技、克明面业、倍儿鲜、喜世食品、原阳中央厨房产业园等企业形成速冻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作坊置换+联合发展”等新模式,发展速冻水饺、汤圆、方便面、方便米饭快捷食品,增加学生营养餐和团膳供应,开发多档次、多品种的高档及多维营养馒头、挂面、鲜湿面、杂粮、薯类等主食加工产品,加快主食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步伐。以联泰、亲亲、巧巧(漯河)、恒达、口口妙、米多奇、梦想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休闲食品产业集群,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增强绿色优质中高端特色食品供给能力,丰富城乡居民的餐桌。到2020年,我省小麦加工、速冻食品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培育以面制食品加工为主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100个以上,使我省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工业化主食加工及方便食品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粮食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三)做精油脂制品。
1.建立优质专用油料基地。加快发展绿色、高油、高油酸花生生产基地,占领花生内在品质、食品安全制高点,重点建设沿黄大果花生、豫南豫西豫西南小果花生基地,实行高油、高油酸花生生产的专种、专管、专收、专贮、专用、专加工,保障加工产品品质。到2020年,全省种植2300万亩优质花生,其中,高油酸花生达到100万亩。针对市场和企业加工需求,巩固发展豫南沿淮优势油菜基地、豫东南豫西南白芝麻基地,大别山区、桐柏山区和黄淮海平原核桃、油用牡丹、油茶等木本油料生产基地。
2.扩大花生油花生食品生产规模。利用有机、绿色、高油、高油酸花生原料,支持郑州爱厨、濮阳训达、鹤壁淇花、驻马店懿丰油脂等油脂加工企业开展花生油料深加工,培育有机、绿色高油酸花生油品牌,通过降低成本争夺高端油品市场;支持鹤壁淇花、周口顺丰、漯河创联等升级扩建一批年处理5万吨及以上的高油酸花生油加工项目。支持鲁花、金龙鱼等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在我省油料主产区加快产业布局。支持花生食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优质花生资源,发展高附加值MM豆、花生巧克力、花生饼、花生酱、鱼皮花生、花生饮料等休闲食品、高端西点食品配料、餐饮食品佐料、调味品等,适度开发花生蛋白制品,不断拉长花生加工链条。到2020年,培育2-3个产业突出、特色鲜明、层次较高的花生加工产业集群,区域油脂制品名牌产品达到5-8个。
3.大力发展特色高端油品。加快发展山茶油、红花籽油、米糠油、玉米油、核桃油等特色油料产品和专用油料产品,重点支持日处理能力1000吨以上的油料加工项目向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方向升级,开发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高端油制品产品。支持信阳万富油脂、洛阳试玉生物改扩建一批芝麻油、米糠油、双低菜籽油、核桃油加工项目;发展玉米胚鲜榨加工,改扩建一批玉米油加工项目;鼓励发展牡丹籽油、红花籽油、葵花籽油等新型健康特色小品种食用油。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林业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粮食局。
(四)做大乳制品。
1.调整乳制品结构。积极实施优质乳工程,推广低温生产工艺,实施绿色化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降本保鲜。以焦作蒙牛、济源伊利、正阳君乐宝、河南花花牛、商丘科迪、漯河佳源、三剑客、南阳三色鸽等加工企业为乳品产业集群,扩大巴氏奶、低温酸奶等低温乳制品生产供应。推广西门塔尔等乳肉兼用型品种,扩大特色乳制品供应。支持南阳新太阳、健羊和新乡中荷等企业积极开发羊奶产品,丰富奶类产品种类。加快开发绿色有机奶、功能牛奶、保健牛奶、奶酪等适销对路的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高端乳制品,形成多品种、多层次、差异化的产品结构。到2020年,低温、高端乳制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加快建设沿黄滩区和豫东、豫西南奶牛养殖优势区,积极开发豫南奶业发展潜力区。鼓励和引导企业坚持“就近、就鲜”原则,紧跟市场动态,在坚守传统优势区主阵地的同时,充分考虑玉米、花生等本地优质饲料原料优势和密集人群潜在消费能力,占领和开发潜在市场,优化绿色乳制品空间布局。到2020年,培育产值过50亿元的乳制品加工企业3家以上、百亿元企业1家以上。
2.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特色企业,推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改组上市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支持乳品企业自建、收购、参股奶源基地,提高自有奶源比例,支持有条件的奶畜规模养殖企业自建、联建或合作建设乳制品加工车间。推进低温奶存贮分拨中心、配送中心等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在零售点、社区、学校等投放低温冷藏设施,构建涵盖运输、贮藏、分销、零售等各环节的乳制品全程冷链体系。到2020年,新增优质生鲜乳100万吨,新增乳品加工能力100万吨,乳制品产值超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创造产值超700亿元。到2025年,新增优质生鲜乳300万吨,新增乳制品加工能力300万吨,新增乳制品产值超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超700亿元。
3.发展新兴业态。通过休闲观光牧场创建、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应用等大力培育奶业发展新业态。支持乳制品企业积极参与电商营销,发挥线上线下互补作用,不断拓展网上互动、定制生产、订单消费等多种模式,拓宽销售渠道。积极推广郑州昌明、洛阳生生、上蔡牛硕、焦作博农、漯河三剑客、正阳君乐宝等乳品企业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科普宣传、创意体验、现制现售等特色发展模式,激发奶业发展新动能。到2020年,培育奶业发展新业态示范点20个以上。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畜牧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五)做特果蔬制品。
1.推进产地初加工。建立豫北日光温室冬春菜生产基地,豫南塑料大棚早春和晚秋菜生产基地,豫东豫中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并重冬春和早秋菜基地,豫西山区塑料大棚越夏蔬菜生产基地,大中城市近郊绿叶菜、精细菜和特色菜生产基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贮藏窖、保鲜库和烘干设施,完善配套田间预冷、预选分级、包装冷藏等设施,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能力,以延长供应时间和货架期。到2020年,新增果蔬储藏、烘干能力80万吨,果蔬初加工处理率由20—30%增加到45—55%,产后损失率从25—30%降低到10%左右。
2.发展果蔬精深加工。依托豫北内黄、滑县、武陟,豫东沈丘、兰考、民权、尉氏,豫南上蔡、新蔡、光山,豫西新安、洛宁、卢氏蔬菜种植基地,杞县、中牟大蒜种植基地,柘城、临颍小辣椒种植基地,开封县胡萝卜种植基地,鹿邑西芹种植基地,淮阳、平舆黄花菜种植基地,许昌天和供港绿叶菜种植基地,发展净菜、冻干果蔬、蔬菜汁、果蔬粉、发酵蔬菜饮料、乳酸发酵菜汁饮料、蔬菜膨化食品、蔬菜脆片深加工。同时,发展美容蔬菜、蔬菜面条、蔬菜面包、蔬菜豆腐等具有特殊功能的花色蔬菜制品。建立豫西黄土高原和豫东黄河故道优质苹果、豫东南优质梨生产区、中东部平原特色果品和城市近郊鲜果生产基地,重点支持灵宝、陕县苹果,宁陵酥梨,封丘树莓,偃师葡萄,鲁山桃等一批大型水果基地。以好想你枣业、金秋果业、二仙坡绿色果业、生命果、中沃、丰之源、优洋等龙头企业为果蔬产业集群,发展鲜果、果浆、果酱、果干、果饮料,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品质。
3.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建立黄淮海平原区、豫西北山区、南阳盆地和淮南区四大食用菌生产基地,重点支持西峡、灵宝、泌阳香菇,汤阴金针菇,台前、清丰双孢菇,中牟杏鲍菇等基地建设。持续建好西峡香菇、汤阴金针菇、内黄果蔬城集散中心,促进出口货值进一步增长。依托南阳仲景大厨房、许昌世纪香、中州食用菌、润野食品、恒康食用菌、奥达特食用菌、奥吉特食用菌、天邦菌业、鑫发食用菌等龙头企业形成食用菌种植加工产业集群,利用功能性活性物质提取工业化技术,开发食用菌酱菜类、菌汤类、饼干类、休闲食品类等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提高增值效益。
4.发展食药同源加工产品。发挥铁棍山药、树莓、山楂、核桃、葡萄、番茄、胡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功能性特质,支持果蔬粉、果蔬酱、果蔬饮料、果蔬酒等特色果蔬深加工,增加食药一体化食品多样性。支持开展果品、蔬菜、茶叶、菌类和中药材等所含花青素、类黄酮、多酚、香菇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和转化增值,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加工食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各方面满足各种消费群体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拓展特色果蔬加工空间。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林业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四、重点举措
(一)绿色原料基地安全保障行动。加快建设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打造绿色食品业第一绿色生产车间。在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基地,加快完善提升田、林、路、渠、井、电等生产基础设施。
1.生产设施标准化。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标准化基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温室大棚、集约化育苗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圈舍建设,配备标准化饲养设备、环境控制设备。到2020年,完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全省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打造50个优质小麦示范县、20个优质花生示范县,创建40个特色农产品示范县,建成猪、牛、羊、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万家,新增肉牛100万头,新增高品质生鲜乳100万吨,新增饲料作物种植面积500万亩。
2.生产技术标准化。建设“立足本省、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农业生物育种中心,突出粮食、油料、蔬菜、花卉、畜牧等重点领域,开展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和应用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建立流程化、模块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育种体系,突破一批制约种养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大力推广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高油酸花生等粮经作物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在郑州、驻马店、平顶山、南阳、濮阳、周口、许昌、洛阳等地,进口高品质种畜、胚胎等遗传物质,扩建国家级公牛站,支持草畜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扩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夏南牛原种场。在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化生、优质果蔬优势产区,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和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节本技术,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到2020年,力争建设20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育种研发实验室;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3%,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达到9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创建10个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全省存栏优质种公牛达到400头,年提供冻精800万剂;全省规模奶牛养殖场DHI测定率达到60%以上,参测奶牛单产水平达到8吨以上。
3.生产过程清洁化。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幅,到2020年,实现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畜禽粪污治理资源化综合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膜回收行动,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到2020年,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在全省选择40-50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探索有效种养结合模式;选择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项目建设区域化肥减施率提高到25%,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提高到32%;抓好50个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以种养结合为路径,推进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农用有机肥生产、沼液储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通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通道,实现畜禽粪污就地就近消纳,50个项目县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全省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提前一年达到100%。
到2020年,全省优质小麦达到1500万亩左右,优质花生面积达到2300万亩,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到730万亩,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左右,苹果、桃、梨、葡萄等优质果率达到80%左右,板栗、大枣、柿子等干果面积稳定在210万亩;食用菌产量达到580万吨。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科技厅、水利厅、林业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质监局、粮食局、畜牧局。
(二)绿色工厂生产安全保障行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食品业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食品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工企业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销售、仓储等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最大化释放企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化管理软件要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特性相结合,逐步实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路线的智能化操作流程。到2020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郑好想你数字农业试点项目。率先在双汇、正大、三全、思念、花花牛、科迪、蒙牛(焦作)、济源伊利、克明面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展以自动配料、制作、挤奶、灌装、包装、仓储、分拣为主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在线工艺和质量监控智能车间(生产线)试点示范,建成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体系。试点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产品开发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残次品率下降30%。推动企业落实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具有与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和检验等厂房或场所,加强原料采购、配方用量、机器调试、包装储存、人员操作秩序、环境卫生等流程环节的控制与管理。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HACCP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推进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设,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到2020年,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加工品达到3500个以上。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林业厅、科技厅、质监局、粮食局、畜牧局。
(三)绿色食品物流安全保障行动。立足综合交通、产业基础两大优势,突出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公共信息平台、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冷链多式联运、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培育引进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和综合服务能力强的集成物流企业,加快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到2020年,培育50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1.发展肉类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支持肉类产品骨干企业在主产区建设一批加工中心,加强肉类屠宰后排酸、预冷等低温初加工设施建设。依托中心城市和大型冻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肉类加工配送中心,在销售终端加强冷库建设和冷柜配置。发挥双汇、鲜易、大用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覆盖全国的肉类食品云仓库、运输网、城配网和信息网。
2.发展速冻食品冷链体系。支持三全、思念等大型企业在主要生产基地建设自动化立体冷库,在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建设区域配送中心,联合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干支线速冻食品冷链运输线路,在中转、储存和配送等流通环节建立严格的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构建智能温控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终端销售、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3.发展乳制品冷链体系。围绕巴氏奶、酸奶等低温乳制品,加快推进配套冷链体系建设。推动骨干乳品企业在主要产品销售地建设低温乳制品分拨配送中心,鼓励乳品企业分城市、分地区、跨行业联合建设低温共同配送中心,支持乳品企业和规模养殖企业配备低温储运设施设备,在社区、学校、零售点投放低温设施设备,构建涵盖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乳制品存储配送销售等各环节无缝隙的冷链体系,实现温度控制的全覆盖。到2020年,全省奶类冷链流通率达到60%以上,县(市、区)和乡镇低温乳制品冷链实现全覆盖。
4.发展果蔬及特色农产品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种植和设施农业发展,加强果蔬产后预冷、初级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提高产后附加值。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低温储藏保鲜设施建设。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设具备集中采购、低温加工、跨区域配送能力的果蔬配送中心和中转保鲜库;积极与果蔬产地对接,在果蔬运输环节推广全程温控技术,建立面向销售终端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快速调配体系。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粮食局、畜牧局。
(四)绿色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保障行动。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风险监测评估和全程追溯协作,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加强绿色食品业检测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支持建设绿色食品业质量检验机构,形成以省级为骨干、市级为支撑、县级为基础的公益性绿色食品业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加强对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卫生状况的监督检查,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通报制度,对食品安全严重失信的企业,向社会通报。搭建全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绿色食品业追溯体系和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实现产品来源可查、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力争到202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省级质量安全县标准,所有“菜篮子”大县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林业厅、商务厅、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五)建设绿色合作开放高地行动。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州国际物流园、河南保税物流园建设和郑州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更加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省(境)外企业积极参与绿色食品业开发和投资。在驻马店市规划16.8平方公里,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吸纳国际国内农产品加工顶级企业入驻园区,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加工引领高地、科技研发与应用高地、文化产业高地、商贸物流高地。充分利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平台,力争每年引进重点投资贸易项目额达到500亿元以上。继续鼓励蒙牛、伊利、正大、雨润、光明、康师傅、五得利、益海嘉里、徐福记、今麦郎、龙大、隆平高科、六和等知名企业在我省扩大投资,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依托双汇、众品、华英、三全、思念等企业,进一步开拓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等国际市场,提升食品出口加工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和业务并购能力,重点培养3—5家大型跨国集团。鼓励华英、大用、永达建设生物安全区、出口加工区、出口保税工厂及保税仓库,开展国际认证,拓展国际市场,增强创汇能力。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400家,其中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700家;省级食品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200个;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25亿元。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委、粮食局、畜牧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海关。
(六)品牌引领高端发展行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质量铸就品牌,通过创新培育品牌,通过产业化构建品牌,通过诚信维护品牌,通过宣传唱响品牌,打造绿色名牌,叫响豫产食品。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突出品牌差异性,精心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加强自主创新,强化技术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支持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企业获得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通行认证,推动出口绿色食品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支持绿色食品企业拓展品牌营销传播渠道,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工作,讲好品牌故事,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0年,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产品叫得响、质量信得过、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国内知名品牌和区域知名品牌,挖掘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工艺的“老字号”品牌,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新品牌,实现“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均递增6%以上,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0个、农业企业品牌20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500个,中国驰名商标数由78个增加到90个以上。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林业厅、工商局、质监局、粮食局、畜牧局。
(七)循环链条发展行动。鼓励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工企业探索多途径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以绿色原料、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食品产业体系。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大力开展麦麸、麦胚、玉米芯、菜叶菜帮、等外果、残次果、果皮果渣、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促进产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推进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在农业资源丰富的鹤壁、漯河、驻马店、信阳、周口等地,依托龙头企业,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开展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基地创建,加快工农业耦合互动发展,推进农产品增值加工。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其他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在365bet体育网址_365系统维护不给提款怎么办_bet3365西甲、济源市、清丰县、长葛市、鹿邑县和黄泛区农场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成365bet体育网址_365系统维护不给提款怎么办_bet3365西甲等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水利厅、林业厅、环保厅、粮食局、畜牧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传统食品业向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协作配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立项审批、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保障绿色食品加工新上项目顺利实施。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支持绿色食品转型升级。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技术改造、科技研发、电商平台、对外出口、质检安全等给予支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绿色食品业畜禽养殖基地或原料种植基地,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豫政办〔2017〕71号),充分利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智能化生产建设,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减费降税政策,降低企业成本。
(三)强化金融支持。发挥省级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股权投资等基金作用,引导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绿色食品业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绿色食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信用记录较好、带动作用明显的绿色食品发展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优先安排企业订单收购优质小麦、优质花生资金贷款。
(四)加强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级政府性担保机构创新担保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不断提高对绿色食品业融资项目的服务水平。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相对应的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为生产、储存、加工、物流、品牌及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险服务。
(五)支持企业融资上市。证监等部门要加大对有上市意愿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在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缓解融资难。
(六)落实用电优惠政策。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企业生产用电需求;对龙头企业生产用电,省里在电价调整时给予支持。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价格政策。
(七)完善用地政策。国土资源部门要将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先用于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对绿色食品业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八)强化科技支撑。极开展科研攻关,帮助有条件企业加快建设产品研发或工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加强装备、原料、工艺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
(九)强化项目支撑。建立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攻坚项目库,选择符合转型升级方向、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分类施策推进项目实施。完善重点项目服务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加强项目定期监测和跟踪协调,建立全程服务链条,发挥全方位保障效应,确保项目如期落地建成、投产达效。
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政策解读